中新社上海6月7日電 (記者 鄒瑞玥)上海的歷史究竟有多少年?150年?700年?7日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的“申城尋蹤——上海考古大展”給出了答案:6000年。作為上海近60年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,此次展覽顛覆了過去“上海是個小漁村”的觀點。
  “大約4000年前,上海就是一個南來北往、海納百川的城市了。”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說。過去一種普遍的看法是,上海在700年前左右才建立縣城。事實上,195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,上海最早成陸的是青浦等地,最晚到距今約6000年時,青浦等地已有人類長期定居生活。
  目前,上海共有3處以本地地名命名的遺址文化,分別是約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,約5000年前的崧澤文化、和約4000年前的廣富林文化,他們記錄了上海先民最早的活動遺跡,崧澤遺址還發現了被稱作“上海第一人”的成年男性頭骨。
  此次考古展的陳列分三個部分:講述史前文明的展廳設計如考古探方;講述城市之路的展廳則如文人的房間;而講述宗教文化的古塔尋蹤則如進入古塔,全方位描述了上海人史前以來的生活和精神世界。通過近60年來的田野考古成果,串起上海的馬家浜文化、崧澤文化、良渚文化、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,以500餘件文物交織出上海城鎮發展的脈絡。
  過去,考古學界認為唐代上海海岸線在今天的上海西部,市中心大部分地區和浦東地區的成陸時間要晚於唐代。但是1972年浦東嚴橋唐代村落遺址的發現糾正了這一看法,而在上海虹口區廣中路則發現了年代更早的南朝遺存。
  宋建介紹說,上海眾多考古線索都來自基礎建設。位於延長西路志丹路路口的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,由住宅樓建設工人打樁時發現,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大元代水利工程。位於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重見天日,則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地農民挖河發現的瓷片。青龍鎮在唐宋文獻中廣有記載,當時就是相當繁華的城鎮,青龍塔距瓷片發現地五六百米,與文獻相互佐證。
 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說,上海人習慣把黃浦江稱為母親河,其實上海的第一條母親河是吳淞江,早期上海的城市發展是隨著吳淞江興起、淹沒、荒廢,如青龍鎮遺址就是被淹沒而荒廢的,志丹苑出土的元代水閘就是吳淞江上的水閘之一。過去人們一般認為,“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,看百年的中國去上海。”事實上,上海的文物點涵蓋了石器時代到近現代,並不遜色於文博大省。(完)  (原標題:"申城尋蹤"考古展開幕 顛覆"小漁村"看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x68qxgwm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